我市职业教育展现新气象
第133期(总第7862期)
近年来,我市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培养生产、建设、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,深化校企合作,促进产教融合,突出办学特色,形成了与企业、产业、行业互相依存、紧密结合、互利双赢的多元合作格局,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
优化就业合作模式,大力开展校企合作。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基础上,积极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。近年来,我们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,先后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、中浩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、青海藏格钾肥股份有限公司、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、瑞诚工贸、凯邦瑞斯丽大酒店、黄河国际大酒店等30余家企业及市属各幼儿园开展校企合作,合作内容主要有共建实训基地、订单式人才模式、师资互聘、安排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等,通过上述合作的有力开展,职业技术学校与各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,拓宽学生分配渠道,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,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,不断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实力。不断优化就业岗位,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,学有所为,提高了职业党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,为经济社会提供一批高素质的地区产业工人。
强化生产实习合作模式,促进产教融合。紧紧围绕格尔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,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新途径,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、青海桥头铝电、青海矿业、庆华矿业、藏格钾肥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有实力、上规模的企业建立密切联系,确保职业教育每个开设专业至少有一个行业企业支撑。深入开展走访企业活动,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用工需求,并向企业推介格尔木职业教育理念、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等,加强校企交流沟通,寻求用人合作意向,夯实双方共赢基础。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,聘请青海盐湖集团总裁、副总裁为格尔木市职业技术学校名誉校长、副校长,共同助推校企合作发展。积极推进引企入校、引技入校、引资入校和引智入校的“四引工程”,协调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,并在企业建立相关专业教研室,方便校企交流探讨,提高课堂教学能力,深化校企合作内涵。
强化多领域合作模式,拓展办学思路。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,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,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,安排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。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,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,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“零距离”,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不断创新和开展委托培养、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,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“以产定销”向“以销定产”的转变。与企业共同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,建立校企优势互补,互利共赢合作机制,既对学校师资、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,也可以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。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,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,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、教学计划、教学内容和方式,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。
工作中存在的难点。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。市职业核技术学习,师生比例为1:24,编制太少,教师资源不均衡,制约了学校专业发展。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,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,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、技工无法由企业向学校流动,同时兼职和临聘教师为主的专业教师队伍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。二是校企合作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。职业教育呈现出“一头热、一头冷”的状况,学校热,企业冷,虽然该校已和一些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,也接受了一部分企业职工到我校培训,但企业支持学校发展建设方面没有发挥太大的作为。
下一步工作思路。一是加强专业建设。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化工产业、新能源产业、冶金技术的改革、创新、提升为重点,精心打造化工专业,理性拓展汽修、焊接、电气、机电、学前教育等专业,同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及时申报有色金属冶炼、电子商务等新专业,扩展学校专业。二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委托外地高校企业培训、教师双向交流、到企业锻炼等形式,提高教师专业水平。积极引进紧缺专业和空白专业的“双师型”教师。以兼职方式引进专业教师,提高专业水平。将企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、技能娴熟的专业技术人才交流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,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。三是深化校企合作。协调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,通过理事会这个平台,让企业在师生培训、实习就业、专业建设等方面支持职业教育发展,争取达到一个企业支持一个专业,一个专业服务一个企业的目的。四是建立完善机制。建立评价体系,制定评价标准,全面评价校企合作。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,多方面激励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。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资金投入机制,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手段,给予税收减免或资金补贴,促进校企合作快速发展。 |